解码香港金管局文件:稳定币监管背后的“严”与“活”

2025-08-01 10:11:07

撰文:David,深潮 TechFlow

香港正在加快稳定币立法推进速度。

7月2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了《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咨询总结及该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适用)》咨询总结及该指引,以及两份制度说明文件,为即将于8月1日生效的稳定币监管制度提供了详细的执行细则。

此前,香港立法会已于5月21日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建立了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發牌制度。

从条例通过到配套指引发布,再到正式实施,香港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稳定币监管制度的"最后一公里"。

这么多文件,到底互相是什么关系?

从上可以看到,这套完整的监管体系由一部条例(稳定币条例)、两套指引(及其咨询总结)和两份说明文件构成,形成了从法律基础到执行细则再到操作指南的完整链条。

具体而言,整个文件体系包括:

  • 1部基础法律:《稳定币条例》(5月份已发布)

  • 2套监管指引:《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

  • 2份咨询总结:记录上述两套指引的公众咨询过程和金管局回应

  • 2份说明文件:《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摘要说明》、《原有稳定币发行人过渡条文摘要说明》

其中,《稳定币条例》位于金字塔顶端,作为基础法律,确立了稳定币发牌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框架。两套监管指引位于执行层面,将条例中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合规要求。这些指引具有准法律效力,持牌机构必须严格遵守。

咨询总结作为程序性文件,虽不具备直接法律效力,但记录了监管机构对市场意见的回应,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理解监管意图和指引制定的考量;

两份说明文件则处于解释和指导层面,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制度理解和申请指南,帮助潜在申请人更好地理解监管要求和申请流程。

简单来说:

条例负责"立规矩"——确定什么是稳定币、谁可以发行、基本的监管原则等根本性问题;

监管指引负责"定标准"——具体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要求、信息披露标准等技术性规定;

说明文件负责"指路径"——如何申请牌照、过渡期如何安排、监管机构如何执法等操作性问题。

《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2500万港币门槛背后的"严"与"活" #p#分页标题#e#

此次金管局一口气发布了6份文件,考虑到阅读效率,我们将重点解读其中最核心的执行文件:《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因为其详细规定了发行人的具体合规要求,关系到市场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和操作路径。

如果说《稳定币条例》是香港为稳定币发行搭建的根基,那么这份长达89页的《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更像是为这座建筑填充的砖瓦。

从2500万港币的资本金门槛,到私钥管理的12项具体要求,金管局用近乎"事无巨细"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既严格又务实的监管框架。

准入门槛: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

2500万港币(约320万美元)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在全球稳定币监管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相比之下,欧盟MiCA法规对电子货币代币发行人的最低资本要求为35万欧元,日本则要求1000万日元(约7.5万美元)。香港的门槛设置显然经过了精心考量——既要确保发行人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又不至于将创新者完全拒之门外。

但资本金只是第一道门槛。更值得关注的是"适当人选"要求。

监管指引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详细列举了7大考量因素:从犯罪记录到业务经验,从财务状况到时间投入,甚至连董事的"外部职务"都要纳入考量...特别是独立非执行董事必须占董事会至少三分之一的要求,直接对标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标准。

这意味着,想在香港发行稳定币,不仅要有钱,更要有"对的人"。一家由技术极客组成的Web3初创公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