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合规漫谈:币圈收益是否需要纳税?

2025-08-12 17:49:13

作者:FinTax

进行本期对谈时,全球范围内对加密资产的监管合规热度持续升温,各国陆续加强对链上资产、境外账户及跨境交易的税务信息交换与追踪。在本期对谈中,Calix 和 William 结合各自的跨境税务实操经验和链上业务经历,围绕加密资产全球税务合规、税务安排与监管博弈等热点话题展开了讨论。两位对谈人还分享了对未来理想 Web3 税制形态的畅想,并结合真实案例,讨论了交易所合规、DeFi、挖矿、空投等多种场景下的纳税逻辑。

跨境收入该向谁交税?

Calix:我想先请教一个 “ 灵魂问题 ”。你平时也从事挖矿,公司有时也会以加密货币形式发放奖金。像这类收入,你通常会如何履行纳税义务?

William: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非常认同你之前提到的一个观点:既然我们在享受某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履行纳税义务本身就是合理的。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像我们公司的客户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等多个市场,这笔收入背后依赖的是多地提供的条件,很难完全归属到某一个地方。

虽然我主要对接的是美国客户,收入大部分也来自美国市场,但这笔税具体该交给谁,其实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总的来说,我是有纳税意愿的,只是对于这类收入,钱该交给谁,确实没那么容易说清楚。毕竟这笔收入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人在什么地方。

Calix:我觉得你这个回答确实点到了关键。Web3 项目本身就是跨国跨地区的,收入很难准确归属于某一个地方。经济活动既和客户来源有关,也和所使用的平台、网络及基础设施紧密相关。所以这笔税款最终该缴给谁,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说实话,虽然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税务相关工作,但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一直有困惑。按现行税法,我可能是大陆税务居民,也可能涉及新加坡的纳税义务,但我的业务又主要面向北美,有时还有通过香港公司发放的薪酬。如果完全按税法规定去做,也许表面上答案是清楚的,但要说什么方式更合理,确实值得琢磨。对 Web3 从业者来说,这些讨论往往已经超出了传统税收框架能完全覆盖的范围。

William:没错,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全球税务监管体系的演进速度确实很难跟上技术和行业发展的步伐。监管一直在尝试追赶,但行业变化和技术革新总是走在前面。这种 “ 被追赶 ” 的状态可能会长期存在,监管与行业之间永远是一种动态平衡。

案例讨论:中国内地个人炒币补税

Calix:最近在推特中文区有两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一个就是浙江税务局发布的公告,说有个人因炒币被要求补税。后来我们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实际上是 CRS 信息交换后,税务局发现他海外银行卡里有异常余额,要求他说明资金来源。他解释说这部分是投资所得,因此需要补税,刚好这笔投资涉及到加密货币。#p#分页标题#e#

对我来说,这种案例并不意外,毕竟这就是我的专业领域,所以我觉得它很正常,也很有代表性。William,你一直在做链上项目,像 DeFi、挖矿等,你怎么看这个案例?

William:确实很有代表性。我们自己其实也很早就判断过,炒币迟早会被纳入征税范围。但当这个事真正发生在身边,尤其对很多华人来说,冲击还是挺大的。传统的 DeFi 或一些纯链上的活动,监管起来一直比较难,很多时候还依赖用户的自觉性。过去也确实存在一些监管障碍,导致税务部门对这些相对小众、分散、难追溯的链上活动并没有特别强的执行力度。

我觉得为什么现在会发生得这么 “ 及时 ”,也跟行业里其他趋势有关。最近有不少消息显示,有些美股投资者收到了要求补税的通知短信或电话,说明监管开始更严密地追踪个人的境外收入,而第一个切口就是海外证券投资。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楚:美股和币圈的交集越来越大。从 Robinhood 到亚洲这边的老虎证券、富途,甚至国泰君安国际,很多券商都在和加密资产打交道,美股和加密资产的联系已经很难分开看了。一旦要全面看境外所得,只要查美股,就很容易把币圈也纳入视野,更何况现在加密资产的体量已经不小了。

而且这种 “ 股币结合 ” 也不是短期现象。比如在美国,有公司在尝试把美股股票代币化;在亚洲,反过来会把加密资产装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