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争议背后,谁来填补 BSC 的产品债黑洞?

2025-02-14 18:00:14

撰文:深潮 TechFlow

这几天的 BSC 好不热闹。

当 TST 的财富效应让大家重燃对 BSC生态的关注、MyShell 以2000万美金“福利级”估值做IDO,CZ 的狗子们牵动着 Degen们的冲锋热情时;

链上一群人的狂欢,总是由另一群人的买单。

一场定向投放到 BSC 的流量洪峰,却意外演变成币安Web3基建的滑铁卢。

如果这两天你在社媒上逛一圈,一定会发现关于币安钱包体验不佳和基建孱弱的吐槽;而社区积怨的爆发,最先承受集火攻击的,是BSC 的社区管理和市场人员。

客服争议背后的技术债

知名加密 KOL yuyue(@yuyue_chris)于今早发布“关于 BNBChain 市场人员严重失职及损害品牌形象的紧急公开投诉”的帖子,将矛头指向了 BSC 中文社区的客服与管理人员九九。

从yuyue贴出的部分对话可以看到,市场团队代表在面对用户针对 BSC 链的性能反馈时,语气上确实没有给到应有的“情绪价值”,反而显得有些直接和冰冷。

例如“我没时间理会喷子”、“我打狗不比你少”等回应,在用户焦虑因技术问题被放大时,很容易更进一步引起情绪上的对立。

而当大家抱怨买多次买不进去时,一句“Sol不宕机?”的嘲讽式反问,确实也会在无意间火上浇油,不仅未能安抚用户情绪,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

诚然客服和市场代表也是人,在面对技术和性能问题时必然也承受着舆情的压力和对内寻求更多解决方案的职责,往往是两头受气和吃力不讨好,有些情绪也很正常。

评论区也有推友提到,积压已久的社区怒火或许不该九九一个人背,“抗舆论、四处奔走、打开推特就是被骂”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最该被骂的其实是链和钱包产品经理...

这场看似普通的客诉纠纷,实则是技术债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

从SOL生态迁移用户的丝滑交易预期,与BSC 实际体验之间必然有落差;如果你在推特搜BSC链和币安钱包等关键词,也会发现产品存在问题的吐槽贴也早已有之。

BSC 的市场人员,或许需同时承担技术传译员(解释链特性)、心理按摩师(安抚体验焦虑)和品牌代言人的三重角色;

多重压力下,社区经理沟通态度不好引发舆情危机;而当体验问题积重难返,更加需要考虑的,是技术基建能力与市场预期的错位。

这或许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背后的怨气关乎技术、体验、上币流程甚至是组织架构,更像是一场由客诉引发的品牌不信任和焦虑。#p#分页标题#e#

卖不出去的猪脚饭

如果说 yuyue 提到的“市场人员沟通态度欠佳”还属于某个人的问题,那昨天 Myshell 的 IDO 则暴露出了更普遍的技术问题。

同时在 Binance Wallet 和 Pancakeswap 上进行的 $SHELL 代币 IDO 吸引了不少关注和真金白银的投入,由于初始估值便宜,超募一度超过百倍。

但与参与热情相对照,IDO 活动结束后,当大家想第一时间 Claim 代币进行交易时,则被泼了一盆冷水问题不断。

比如有用户提到,币安钱包是与 CEX 的 KYC 身份绑定的 MPC 钱包。若一定要导出私钥,则原钱包会失效;同时

买到的 $SHELL, 因池子太小在币安钱包内无法直接卖出。

更加让人费解的是,在同一条链和生态下,用该钱包连接 Pancake 后看不到资产,不能在 BSCScan 上看到该钱包对应的 BEP-20 资产...

在 PVP 内卷严重的市场现状下,最重要的是跟时间赛跑。

钱包体验不佳,很多时候你只能看着新币价格下跌而无法卖出,使得“猪脚饭”的收益不断缩水,最后从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转移资产的手续上来看,或许还得不偿失。

之前也有观点认为,Myshell 的 TGE 相当于给币安钱包做压力测试,在发福利的同时,来看看性能和体验到底能够承载多少用户。

但从目前的结果看,显然压力给到了币安自己。

而今天凌晨 CZ 的狗子们出现,$brocoli 等代币进一步点燃了大家冲狗的热情,但也进一步暴露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