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需求的维度:关注度、采纳度与流动性

2025-02-25 10:02:52

撰文:Andrey Didovskiy

编译:白话区块链

有一条普遍适用的经济法则,支配着所有市场:供给与需求。在加密货币领域,同样适用,同时加密供给是极其充足的。可替代 Token、非可替代 Token、稳定币、治理 Token、迷因币、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每天都有大量新的 Token 涌现,种类繁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2017 年大约有 1 万个加密资产。到 2025 年 2 月,已超过 1150 万个,而这一增长似乎还在加速。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的注意力会分散,流动性不均匀,导致订单薄变得薄弱,价格对卖压异常敏感,从而引发剧烈的下行波动(通常是不可逆的)。

当需求超过供给,并且持续保持时,我们就会看到比特币的出现。通过精心设计的经济模型,合理考虑供给动态,再加上强大而简洁的技术,这些都与社会哲学高度契合,能够培养出忠实的社区,并推动流动性飞轮效应,让流动性不断创造出真正的需求,最终汇聚在真正的资产上。

没有什么魔法。唯一能区分质量并最终决定成功的因素就是需求,毫无疑问。表面看似简单的需求,其实是一个多维度的原则,包含了层层相互依存和微妙的差异。换句话说,这其中是有层次的。

1、需求多米诺效应

需求通常会根据项目、产品或经济体的基本元素,均匀地在各类资产中流动。

需求有两种基本类型: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

直接需求指的是来源于某个小众领域的需求。例如,想要使用某个应用程序,就会产生对该应用 Token 的需求,这进一步转化为对其所依赖网络的需求,最终导致对该网络 Token 的需求。

间接需求则是由宏观因素驱动的需求,例如货币印刷、利率、政府政策和政治体制等。

这两种需求类型相互依存。比如,货币政策会影响社会中自由流动的资本量,从而决定公众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哪些资产会吸引资本流入。反过来,如果高风险资产在没有基本资本变化的情况下开始上涨,说明市场中的成熟投资者预期资本即将流入普通零售投资者手中,他们正在提前布局。

对于加密货币来说,需求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人类的两大基本动机: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两者都由故事和叙事驱动。

这两大动机背后的主流叙事是「主权」——即保护自己免受政府干预或反抗政府控制。

追求快乐的叙事包括像兰博基尼、劳力士、奢华旅行、吸引他人目光、以及获得家人和朋友的认可等。这是人们追求正确和从中获利的欲望,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赌博」。

避免痛苦的叙事则是指避免错失机会(FOMO)。看到别人通过投资赚取改变人生的钱,会激发不想被认为是傻瓜、被落下的情绪。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屈服」(即失去自我,急于清空投资组合)。#p#分页标题#e#

2、谁在推动需求?

要了解如何驱动需求,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需求的来源。因为需求通常通过买卖压力和流动性来衡量,所以识别需求来源的关键问题就是:谁在推动?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谁」分为三大类:

1)建设者

这一类包括那些独立开发工具的个人开发者、打造能够带来实际收入产品的公司、寻找系统漏洞的黑客、创作内容传播信息的创作者、在车库里搭建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X)和桥接协议的小团队,当然还有各类智能合约的开发者。

2)零售投资者

这一类是市场的绝大多数,包括加密推特上的回复者和 KOL,迷因币投资者、NFT 爱好者、投机猿猴和赌注加倍的「百倍投资者」。这些人也常被称为「背包客」或「退出流动性」。他们是那些想通过投机获得更高回报、逃离常规框架、并融入社区的人。

3)机构

这一类包括那些将加密货币纳入资产配置的公司、部署 Token 化债务工具的企业,以及将火山变成比特币矿场的政府。

在这里,我们省略了大量的中间角色,如市场做市商、交易平台、节点基础设施和云服务器等服务提供商。

3、需求的驱动影响因素

那么,加密货币中的需求到底是怎么被推动的呢?显然,通过用内部流动性撑起一个迷因币,获得某些有影响力人物的代言,再加上用「社区」机器人刷评论……

开个玩笑,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