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 已死?在情绪底部寻找新机会

2025-03-12 10:05:34

作者:@Ga__ke

编译:Scof,ChainCatcher

好久没有写点什么了。回顾我在 2024 年的交易思路,其中一些关于 meme 币选择 的观点依然适用,但如今我们似乎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2024 年,我们经历了 纯 meme 币 > 名人币 > 艺术代币 > AI / 科技 / 功能型代币 这样的市场演变。在当时,市场主流热点的更替还是比较清晰的——何时、何种题材成为市场风口,往往都有明确的界限和时间线。

然而,快进到 2025 年,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代币景象:过去的热点项目都在努力争夺市场关注度——它们曾经风光一时,如今大多经历了 70-90% 的回撤。可惜的是,现在还在坚守的,往往只剩下一些“最后的接盘侠”或是反复进出的老玩家,期待着下一波出货行情。当然,这些项目不一定是骗局,而更像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市场(或者说玩家们)总是追逐最新的热点,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让大家重新关注过去的项目。

与此同时,全新的 meme 赛道和科技概念正激烈竞争,市场格局更加复杂。2024 年已经为 各行各业的“注意力代币化” 奠定了基础,而特朗普的“官方”代币更是给整个市场(无论是好项目还是坏项目)开了绿灯。在这场混乱之中,我们开始看到 多个不同题材、不同生命周期的代币同时共存。然而,必须意识到——市场流动性,就像我们的注意力一样,是周期性的。今天的头条热点,明天可能就无人问津,而明天的热点又是谁也无法预测的(笑)。

因此,各类题材的代币将继续共存,每个赛道也会经历各自的流动性周期。什么意思?还记得这张图吗?

现在,想象这是一张单个代币的价格走势图;同时,你也可以把它翻转过来,它就成了另一个代币的走势图。

再进一步,在你的脑海中把这些图叠加在一起,意识到 区块链上有 112,931,920,482 个代币,每个都有自己的高点和低点;与此同时,每个赛道的整体趋势也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刚触底(nadir),有的已登顶(zenith)。

我的核心观点是:市场中始终存在无数的交易机会,关键在于发现那些尚未被挤爆的交易。 当然,绝大多数代币可能最终一事无成,但你至少可以把它们列入观察名单,给自己留个备注,或者设定价格提醒,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回头再看一眼。

在 2024 年,我们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的代币化注意力赛道。我之前提到了一些关键类别,现在来展开讲讲。有些项目活不过一周,有些曾风光一时的项目已经见底。#p#分页标题#e#

1. 纯 meme 币——这类代币纯粹是为了好玩,通常源自 X(推特)/ TikTok 的病毒式趋势,或者是复古怀旧的 meme。“Copypasta” 玩法和病毒式传播的飞轮效应在这里最为突出。

2. 名人币(Celebrity Coins)——这类代币依托于某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很多项目的核心逻辑就是利用粉丝效应收割市场。虽然这个领域充满了“提款机”式的项目,但仍然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因为它们可以“引导普通用户进入币圈”。

3. 艺术代币(Art Tokens)——由艺术支持的代币,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 NFT 社区的进化版本。

4. AI / 科技 / 功能型代币(AI / Tech / Utility Tokens)——这些代币至少在概念上承载着某种科技或功能(utility)。我曾经说过我绝不会交易这种代币,但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我们也需要适应。市场往往更看重“技术前景”而非实际技术本身——换句话说,卖点是“新闻预期”,而不是技术本身(sell the news / the idea of the news)。

5. Web2 社区代币(Communities / Web2)——这一类与名人币类似,但它们依托于现有的 Web2 社区,利用已有的粉丝基础来投射到 Web3 领域。

6. 新闻 / 热点推文代币(News / Tweets)——这些代币往往是对某个短期热点的快速投机,并能短时间内设定一个“市场风向”(meta)。这类代币通常上涨极快,下跌同样迅猛,当然它们也可能有第二次机会。但别在第一次暴涨时 FOMO(恐慌性追高)太多,否则容易被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