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永利:不应将比特币、稳定币及央行数字货币相提并论

2025-03-25 08:58:09

撰文:王永利

在当前信用货币阶段,没有货币信贷投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用货币。设想重新回归金属本位制,或者为货币重新寻锚,都是对货币本质与发展逻辑的漠视或误解,是倒退而非进步,是不可能成功的!

近期,陆续有专家学者将比特币等去中心的加密货币,与跟国家主权货币定值(固定比例)挂钩稳定币(如跟美元等值挂钩的 USDT、USDC 等),以及央行数字货币(CBDC,如数字人民币等),统一归结为 「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认为它们都是依托高级加密技术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等支持的,在互联网上全球化高效运行的几种数字货币新形态,只是各具特点而已。

但实际上,比特币、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将它们相提并论,都称作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很容易在理论与实务上产生误导。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与文字论述上,必须准确加以区分。

何为货币

要讲清比特币、稳定币及央行数字货币的不同,首先需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货币」,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与发展逻辑。

纵观人类社会数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主要呈现出四大发展阶段:自然实物货币(如贝壳等);规制化金属(金、银、铜等)铸币;金属本位制纸币(金属货币的代币)、脱离任何具体实物的纯粹信用货币。货币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脱实(脱离具体实物)向虚(无形化、数字化)发展的轨迹,但始终都是为交换交易服务的,货币本质属性是价值尺度、核心功能是交换媒介,根本保障是最高信用或权威保护,使之成为一定区域中流动性最强的价值通证(可交换流通的价值索偿凭证)。其中,货币要成为流动性最强的价值通证,必须得到流通范围内最高信用或权威(神权、王权或国家主权)保护,这是自始至终一直存在不可或缺的根本保障,而不是到信用货币阶段才需要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贝壳、铸币、纸币(现金),都是货币的载体或表现形态,而不是货币本身。货币载体或表现形态可以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严密风险控制,更好地支持交换交易与经济社会发展,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功能不能也没有改变。

货币作为支持交换交易的价值尺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就要求货币总量要跟随可交易财富价值总额的变化而变化,保持货币总量与价值总额的对应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以任何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如贝壳、青铜、黄金等)作为货币,都存在着这种(类)实物的自然储量有限,其可以作为货币供应和使用的数量更加有限,难以跟随可交易财富价值的无限增长而充分供应,必然会因货币短缺不断增强而严重束缚交换交易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实物货币短缺魔咒」。正因如此,充当货币或货币本位(公开承诺的锚定物)的实物(如黄金等),必然要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作为可交易财富的本原;货币则必须完全从具体实物中脱离出来,成为可交易财富的价值尺度与价值通证,并保持货币总量与可交易财富价值总额整体对应基础上的充分供应。由此,货币必然朝着无形化、数字化、账户化(所谓加密货币,实际上是对货币账户或钱包地址的加密)、智能化方向发展。因而可以肯定:现金终将会像贝壳、铸币一样彻底退出货币舞台,将货币等同于现金是错误的!#p#分页标题#e#

由上,脱离任何具体实物,朝着货币总量与价值总额整体对应的要求发展出来的「信用货币」,是货币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要保持货币总量与价值总额的整体对应,就需要强化币值监测与货币总量调控,更加需要最高级别信用或权威保护(需要对货币及财富的双重保护)。

在当今世界,最高信用或权威只能是国家(或国家联合体)主权,即一国的货币总量,要跟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的价值总额相互对应。因此,信用货币也被称作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信用货币的「信用」,是以国家整体财富作为支撑的,是国家信用,而不再是货币投放机构(如中央银行)自身的信用。现在还说「货币是央行的信用和负债」是不准确的,这只有在金属本位制纸币阶段才成立(由此,中央银行独立性也受到很大削弱,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