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合伙人最新消费洞察:AI 时代没有护城河,只有速度

2025-06-16 16:04:05

撰文:有新

从 Facebook 到 TikTok,消费产品曾以连接人与人的方式推动社交演化。但在 AI 驱动的新周期中,「完成任务」正取代「建立关系」成为产品主线。ChatGPT、Runway 和 Midjourney 等产品代表着新的入口,它们不仅重塑内容生成方式,也改变了用户付费结构与产品变现路径。

a16z 五位关注消费领域投资的合伙人在讨论中透露,当前的 AI 工具虽强大,但尚未建立社交结构,缺乏「连接性」的平台支点。

消费级爆款产品的缺席,反映出平台与模型之间仍存在断层。真正 AI 原生的社交系统仍未出现,这一空白可能孕育出下一代超级应用。a16z 平台战略前世今生:从 VC 「不愿擦屁股」到「全栈服务」。

与此同时,AI 分身、语音 agent 与数字人格等产品形态已初具雏形,其意义远不止陪伴或工具,而是构建新的表达机制与心理关系。未来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或将转向模型能力、产品演化速度与认知系统集成水平。

AI 正在重写 2C 商业模式

过去二十年,消费领域每隔几年便会涌现出代表性产品,从 Facebook、Twitter 到 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Tinder、TikTok,每一款产品都曾推动一次社交范式的演化。近年来,这种节奏似乎出现停滞,引发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是否真的暂停,或我们对于「消费产品」的定义正面临重构。

在新的周期中,ChatGPT 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消费级产品之一。它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交网络,却已深刻改变了人们与信息、内容乃至工具的关系。诸如 Midjourney、ElevenLabs、Blockade Labs、Kling、VEO 等工具在音视频和图像领域迅速普及,但其中多数尚未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具备社交图谱属性。

当前多数 AI 创新仍由模型研究者主导,具备技术深度却缺乏终端产品构建经验。随着 API 与开源机制的普及,底层能力正在释放,新的消费级爆款也可能由此诞生。

过去二十年的消费互联网发展,Google、Facebook 和 Uber 的成功,根植于互联网、移动设备与云计算三大底层浪潮。当前的演化则来自模型能力的跃迁,技术节奏不再表现为功能更新,而是由远程升级的模型所驱动。

消费产品的主线也发生转移,从「连接人」走向「完成任务」。Google 曾是信息获取工具,ChatGPT 正在逐步接替其角色。Dropbox、Box 等工具型产品虽未建立社交图谱,但依然在消费者端具备广泛渗透力。尽管内容生成需求持续上升,AI 时代的连接结构尚未建立,这一空白也许是下一轮突破的方向。

传统社交平台的护城河正面临重估。在 AI 崛起背景下,平台主导权或正从构建关系图谱转向构建模型与任务系统的能力。OpenAI 等技术主导型公司,是否正成为下一代平台公司,值得关注。回报只能靠 OpenAI?硅谷 20 年美元基金创始人警告 VC 模型正濒临失效。#p#分页标题#e#

从商业模型来看,AI 产品的变现能力远超以往消费工具。过去即使是头部应用,用户平均收入仍较低。如今,顶级用户每月付费可达 200 美元,超过多数传统科技平台的上限。这意味着企业可以绕过广告和漫长的变现路径,直接通过订阅获取稳定收入。早期过度强调网络效应与护城河,本质上是因为产品变现能力薄弱。而今天,只要工具足够有价值,用户自然愿意付费。

这一变化带来了结构性转折。传统「弱商业模式」迫使创始人围绕用户粘性、生命周期价值等指标构建叙事,而 AI 产品凭借直接收费能力,在上线初期便可闭环商业逻辑。

虽然如 Claude、ChatGPT、Gemini 等模型在功能层面看似相似,但用户实际体验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偏好差异催生出各自独立的用户群体。市场非但未出现价格战,反而呈现头部产品持续提价的趋势,显示出差异化竞争结构已逐步建立。

AI 也正在重构「留存率」的定义。在传统订阅产品中,用户留存即决定收入留存。而如今,用户可能持续使用基础服务,却因更频繁调用、更大额度积分或更高质量模型而选择升级订阅。收入留存显著高于用户留存,属以往所未见。

AI 产品的定价模型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消费类订阅每年费用多在 50 美元上下,如今大量用户愿意每月支付 200 美元,甚至更高。这种价格结构的可接受性,源于用户体验到的实际价值发生了本质变化。

AI 产品之所以能够被高溢价接受,在于其不再只是「辅助改善」,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