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Web3:谁来为这个时代造链?

2025-06-23 18:07:53

撰文:jiayi

技术范式真正转变时,我们往往先看到热潮,而非系统。

我们正在经历的 AI 浪潮也是如此。

作为一级投资人,我始终相信,下注行业最深处的变革力量,远比追逐表面的 narrative 更值得。

过去一年,我看过大量的 RWA、Consumer、infoFi 等诸多项目——它们无疑都在探索现实世界与链上系统的结合点。

但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不论项目走哪条路线,最终都要进入 AI 的协作逻辑里,利用 AI 来提竞争力和效率。

比如 RWA ,思考如何用 AI 做风控优化、链下数据验证与动态定价就是未来;

或者是急需优秀的用户体验的 Consumer 或 DeFi,也需要 AI 来完成用户行为预测、策略生成、激励分发,还有其他方向的赛道的此类方向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所以,无论是资产数字化,还是体验优化,这些看似独立的叙事,终将汇聚到同一个技术逻辑:基础设施如果不具备 AI 的融合和承载能力,就无法支撑下一代应用的复杂协同。

在我看来,AI 的未来不只是「越来越强」和「用得越来越多」这么简单,真正的范式变化,在于协作逻辑的重构。

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变革,不是因为我们发明了 DNS 或浏览器,而是因为它第一次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内容创作、把想法变成产品,从而催生出整个开放生态。

AI 也正在走这条路:Agent 将成为每个人的智能共创体,帮助你把专业知识、创意和任务变成自动化生产力工具,甚至变现。

这是今天 Web2 世界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我看 AI+Web3 赛道的一些底层逻辑:让 AI 变得可协作、可流通、可分润,才是真正值得构建的系统。

我今天想谈的,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试图从链级结构出发、系统性构建 AI 运作底层的项目:Sahara。

(注明:我并非来自 Sahara 团队,但我作为 Sahara 连续两轮的投资人陪着项目成长了快两年,看到了大众视角外的优势与潜力,但也难免带有主观期待。)

投资的本质是世界观,认定选择的价值体系

我的投资逻辑并不是公链的叙事加上 AI,然后看看哪个团队看起来背景比较好,然后下注。

投资,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的选择,而我始终在追问一个核心问题:AI 的未来,能不能被更多人共同拥有?

它是否能够借助区块链,重构 AI 的价值归属和分配逻辑,让普通用户、开发者等不同角色都有机会参与、贡献并持续受益?很简单,只有这个逻辑的出现,我才认为这类项目有可能成为颠覆者,而不是「废弃公链 +1」。

为了找到答案,我基本扫遍了我能接触到的所有 AI 项目,直到遇到 Sahara。Sahara 的联合创始人 Tyler 给我的回答是:要构建一个开放、可参与、人人都能拥有并从中获益的生态。#p#分页标题#e#

这句话简单,但恰恰击中了传统公链的软肋:它们往往单向服务于开发者,代币经济设计也多局限于 Gas Fee 或治理,鲜少能真正支撑起生态的正向循环,更难以承载一个新兴赛道的可持续发展。

我深知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正因如此,这正是一场无法拒绝的革命——也是我坚定投资的原因。

正如我在之前探讨「Web2 到 Web3 演进」的文章中所强调的:真正的范式转变,不在于打造单个产品,而在于构建支撑性的系统。(对此逻辑感兴趣的读者,欢迎查阅那篇文章。)

而 Sahara,正是我当时预判中最值得期待的案例之一。

从投资到 8 倍估值追投重仓

如果说,我最初投资 Sahara,是因为它做的正是我心中 AI 真正的龙头使命——构建 AI 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那么让我在短短半年内以前轮估值 8 倍抢着追投的,是因为我在这个团队身上,感受到了极少见的力量。

两名联合创始人,一名是南加大最年轻的终身教授,AI 专业对口。90 后的美高校终身教授的含金量我认为不仅是学术领域,而是这个年龄是仍有梦有精力有实现梦的魄力。认识 Ren 教授 1 年多的时间,让我见识了什么叫每天可以工作十几个小时、情绪稳定且谦逊的天才。

Tyler,前 BN Lab 投资总监,负责北美投资和孵化器,web3 认知自不必说。他自律到惊人: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