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飞的 AI 实验:1 个人,2 天做出 AI 时代的「飞书」,重拾 AGI 信仰

2025-06-29 14:27:22

 作者:苏子华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出门问问创始人、CEO 李志飞在最近的新品发布会上并未亲自讲解产品,而是分享了一场个人的「行为艺术」——一场「一人公司」的实验。

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目标:在几天内,用 AI 工具开发出一个专为 AI 组织设计的「飞书」。

作为上一波 AI 浪潮的实践者,每一次他都走在最前面。2012 年,他离开 Google 科学家的职位回国创立出门问问,立志「用 AI+语音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从语音助手、智能硬件到 AIGC。当这一波 AGI 浪潮兴起时,他最初也是很兴奋地积极投入,但很快意识到这似乎是一场巨头间的游戏,中小公司难以创造太大价值,一度感到迷茫甚至沮丧。

然而,他通过使用 AI 编程工具,让自己变身为「一人公司」去实践和体验,实践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但正是这些细节和经历,又让他重新找回了 AGI 的信仰。

他突然发现,过往世界中的种种「摩擦力」,所有构建复杂事物的障碍,仿佛都消失了。

那种与 AI 一同狂奔向前,油然而生的自由感和看到希望的激动,在现场演讲时溢于言表。

以下为李志飞的发布会演讲内容,为便于阅读,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我最近投入大量时间在 AI 领域,并亲身实践了许多具体项目。因此,我对大模型和 AGI 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及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 AI?

我这里有一个口诀:「用 AI 的 AI 做 AI」。

这听起来有些拗口,简单来说,第一个「AI」指大模型;第二个「AI」是指 Coding Agent,它本身可能也是由 AI 制作的,或者其主要能力源于 AI;最后一个「AI」则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应用。

我认为这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软件开发范式,稍后我会为大家详细展开。

新的软件开发范式|图片来源:出门问问

一个人,2 天,打造 AI 时代的「飞书」

我前段时间萌生了一个大胆设想:为 AI 原生组织打造一款全新的「飞书」式协作平台。

美国硅谷有许多独角兽企业,仅一两个人团队就能估值数亿美元,也有许多新闻提及 AI 将替代大量工作。

于是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家企业组织,像我们在国内高频使用的飞书、钉钉、企业微信等工具,若无它们,我几乎无法开展工作。

在以「人」为中心的传统企业中,我们高度依赖飞书、钉钉、企业微信这类工具,它们承载着信息的快速流动与高效协作。#p#分页标题#e#

在传统的企业中,主要的生产力或工种几乎百分之百是人。所以,以往的信息流动和协作都围绕着人进行。

但当一个组织中,10 个工种里有 8 个由 AI 承担,仅剩 2 个人类角色时,现有的协作工具将无法适应。

那么,对于新型组织而言,他们会使用什么工具呢?

因此,我希望能开发一款产品,它能让 AI Agent 之间、以及 AI 与人类之间无缝进行群聊、私聊、知识库问答和任务协作,也期待通过这个项目,验证自己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个体」或「个人独角兽」。

接下来是如何执行。

通常,像飞书、钉钉这类软件的开发是极其复杂的。过去,要做这样的产品,通常需要产品经理、设计师、前端、后端、测试以及算法工程师等多个工种。每个工种可能还有负责人,比如前端负责人、算法负责人、产品负责人。通常,拉一个群很快就会有 20 个人。这 20 人并非所有都是全职做这件事,但他们可能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原型。

在 AI 时代,这实在是太慢了。

等我做出来的时候,或许相关的创业团队已经成为 AI 独角兽了。

因此,我决定抛弃旧有模式,亲自上阵,并尝试完全依赖 AI 来完成这项工作。恰逢端午节前夕,我决定沉浸式投入这项工作。当时有三天假期,我想能否利用这三天把这件事做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人打扰。

于是,我便开始了这项工作。

我一个人,连续两天,每天工作到大概凌晨一点多,最终在 6 月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