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内部复盘:AI 社交产品或许从根本上就不成立

2025-07-01 10:08:11

来源:a16z

整理:Z Finance

图片来源:a16z

在过去十年里,每一次消费级产品的爆发,几乎都伴随着一次社交范式的重构:从 Facebook 的好友动态到 TikTok 的算法推荐,我们逐渐学会用产品定义自我、表达身份。

那时的产品,是人在表达,产品在辅助;而如今,AI 正在悄然完成一次角色反转——它不再是人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表达的主体、连接的中介,甚至情感的承载者。从 ChatGPT 到 Veo3,从 11 Labs 到 Character.AI,我们正目睹一场被误认为是“效率提升”,实则是“人类角色外包”的深度变革。

在本期由Erik Torenberg主持的讨论中,Justine Moore、Bryan Kim、Anish Acharya 与 Olivia Moore共同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判断:今天的AI产品不再是“像工具一样的工具”,而是“像人的工具”,甚至正在成为“替代人本身”的产品。

用户开始每月为AI支付200美元的高额订阅,**不是因为它更强,而是因为它能“替你做”,甚至“替你是”。Veos能在8秒内生成定制化视频,ChatGPT可以写商业计划、做心理疏导、代替情感倾诉,11 Labs为你打造独一无二的声音人格。而这一切,不再需要你自己动手,甚至不再需要你是那个“你”。

AI消费的兴起,背后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表达在被格式化,社交在被模拟,身份在被重构。

今天我们还在用Reddit、Instagram、Snapchat分享用AI生成的“我”,但这些平台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真正的AI原生社交网络尚未出现,因为AI可以生成“状态”,却无法创造“情感张力”;可以提供陪伴的幻觉,却无法替代真实连接中不可控的挣扎与脆弱。

这一切带来三个震撼性判断:

第一,AI产品的本质,不是提升用户,而是重构“用户是谁”;

第二,AI伴侣的崛起,不是社交的开始,而是社交的终结;

第三,AI分身的普及,不是表达的延展,而是人格边界的消融。

在可预见的未来,最成功的AI产品不会只是工具型产品,而是人格型产品。它们能理解你、模仿你、代表你、引导你,最终——替代你。

这不是效率的胜利,这是存在的质变。

AI消费革命:高价订阅与社交重构

Erik Torenberg: 各位感谢参与这次关于消费领域的播客。似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突破性产品,从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WhatsApp、Tinder到TikTok。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这种新范式、新突破。但感觉几年前这种趋势突然停滞了。为什么停滞了?或者说真的停滞了吗?你们会如何重新定义这个问题?如何看待现状?未来将走向何方?#p#分页标题#e#

Justine Moore: 我认为ChatGPT可能是过去几年最重大的消费级成功案例。我们还看到其他AI模态领域涌现出许多突破性产品,比如图像、视频和音频领域的Midjourney、11 Labs和Blackforce Labs。虽然现在也出现了像Veo这样的产品,但有趣的是,许多这类产品缺乏你提到的社交属性或传统消费产品特征。这可能因为AI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当前大部分新产品和创新都是由研究团队推动的——他们非常擅长模型训练,但历史上并不擅长围绕模型构建消费产品层。乐观来看,现在模型已经足够成熟,通过开源或API接口,开发者可以在这些模型基础上构建更传统的消费级产品。

Bryan Kim: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我正在回顾过去15到20年的发展。正如你提到的Google、Facebook、Uber等巨头,当我们将互联网、移动端、云计算等要素结合起来观察时,确实涌现过许多令人惊叹的公司。我认为移动云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这些平台存在了10到15年,各个细分领域都已被探索到某种程度。过去用户需要适应的是苹果推出的新功能,而现在需要适应的是底层模型持续迭代更新,这是第一个不同点。

第二个不同正如你提到的,历史赢家多集中在信息领域(如Google),现在ChatGPT显然正在延续这个方向。在实用工具领域,我们曾错过Box和Dropbox这类产品,但现在看到更多消费级应用涌现,许多公司正在争夺这些使用场景。创意表达领域同样如此,创意工具层出不穷。我认为目前缺失的是社交连接属性,AI尚未重建社交图谱,这可能是个空白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