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号:在「一国两制」下解读中国加密货币新棋局

2025-07-13 19:01:49

撰文:Oliver,火星财经

午夜公告与那根 5000 美金的阳线

2025 年 7 月 11 日午夜,一个看似寻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加密货币社群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发布者是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上海国资委」),内容是关于其党委在 7 月 10 日召开的一次中心组学习会,主题聚焦于「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消息一出,市场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比特币价格犹如挣脱了枷锁,从约 111,300 美元的价位一路狂飙,最高触及 118,400 美元以上,日内拉出一根超过 7000 美元的巨大阳线,并创下了历史新高。伴随价格飞涨的是急剧放大的交易量,这清晰地表明,一股强大的购买力量被瞬间激活。加密货币市场最灵敏的,永远是那根名为「政策情绪」的神经。

这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何一个地方国资管理部门的内部学习会,能够引发全球顶级加密资产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市场中的「聪明钱」究竟在这份简短的公告中读出了什么弦外之音?答案并非藏在文字表面,而是深植于中国对加密货币长达十年的复杂态度、香港作为金融特区的独特角色,以及数字金融未来的宏大叙事之中。市场所交易的,并非这次会议本身,而是它所预示的一场潜在的战略转向。

管中窥豹:精心计算的拥抱,而非全面开放

要洞察市场的亢奋,必须深入剖析这次学习会泄露出的具体内容。会议邀请了国泰海通政策和产业研究院的首席专家李明亮作专题报告。其提出的构想,远非简单的「学习」或「了解」,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战略框架。

报告中最具分量的建议,是构建一个人民币稳定币的双币体系:即 CNYC(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与 CNHC(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这是一个极其精妙的设计。CNHC 意在成为一种在全球加密市场自由流通的、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直接与 USDT、USDC 等美元稳定币展开竞争。而 CNYC 则可能应用于类似上海自贸区这样的特殊监管区域内,服务于特定的跨境贸易和金融场景。这种「双轨制」设计,意图在开放竞争与风险隔离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

更关键的是,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电子围网」技术来实现合规。这个词汇是理解中国新策略的钥匙。它意味着这绝不是一次对加密世界的无条件投降,而是一次有预谋的、以我为主的「招安」。「电子围网」暗示着一个许可制或受到严密监控的系统,交易将被限制在特定的用户、司法管辖区或应用场景内,从而有效杜绝北京方面最为忌惮的资本无序外流和金融风险传导。#p#分页标题#e#

这一切的战略目标,直指上海国资委主任贺青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的「产数融合」,即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资产数字化」等领域的运用。这与报告中稳定币要支持「RWA(现实世界资产)结算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完全吻合。这清晰地表明,上海的这次探索,其驱动力源于国家级的产业升级和货币国际化战略,而非满足民间的投机需求。它是在为中国的庞大资产寻找进入全球数字化价值网络的合规通道,也是在为人民币开辟一个绕开传统 SWIFT 体系的全新赛道。

政策长城:矛盾历史与顽固现实

上海释放的积极信号之所以如此震撼,恰恰因为它与中国大陆过去十年严厉的监管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回顾这段充满矛盾与博弈的历史,才能理解当前转变可能蕴含的深刻含义。

中国的加密监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 2013 年,央行等五部委发文,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业务,将其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而非货币。第二阶段在 2017 年达到高潮,监管部门将 ICO(首次代币发行)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并以雷霆之势全面取缔了境内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官方给出的理由是防范金融风险和诈骗,时任央行官员曾指出,市场上超过九成的 ICO 项目涉嫌欺诈。

第三阶段,也是最严厉的阶段,在 2021 年到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彻底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并对加密货币「挖矿」进行全面清剿。此举背后的官方动因是多重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