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的 109 万枚比特币,是否会成为信仰的代价?

2025-07-25 16:02:44

撰文:Daii

这不是一个修辞问题,而是一个日益迫近的现实命题。

在比特币的世界里,中本聪的那 109.6 万枚比特币从未移动,仿佛是这个系统最初的「信仰锚点」——象征去中心化的纯粹,也象征创世者的隐退与不干预。

但现在,一个技术变量正在把这堆「圣物」推向风口浪尖。

不是因为它会不会被用,而是因为它几乎「注定」会被破解——只不过,动手的,不是黑客,而是量子计算机。

在我的《比特币最大的雷,还没有爆——但这或许也是你最大的机会》知乎发表后,大家对此已经有了一个共识:

这颗雷,不再是「是否会爆」的问题,而是「何时爆」的问题。

于是一个更敏感、更具争议的问题被推到聚光灯下:

面对量子威胁,我们到底该不该处理中本聪的比特币?

  • 动了,或许能避免灾难;

  • 不动,或许能保住信仰。

这场争论,撕开的不是代码本身,而是去中心化世界最深处的那道哲学伤口:

当保护信仰本身,会伤害信仰的现实根基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在探讨如此深刻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去中心化是如何成为信仰的?

1. 去中心化,一种信仰?

「去中心化」并不是一个新鲜术语,但在比特币的语境中,它早已超越了技术架构,逐渐被奉为一种不可谈判的信仰。

要理解这份信仰的力量,首先要理解它的「对立面」——中心化世界的深层结构。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清算所、央行等机构垄断了对账本的最终解释权。一个账户是否被冻结、一笔交易是否有效、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从来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系统背后的「权力结构」说了算。

这种结构表面看是秩序,实则是对财产权的有条件施予: 你拥有的,不是你的「权利」,而是他们允许你暂时使用的「资格」。

而比特币的诞生,正是一次从源头拆解这套体系的激进尝试。

在比特币中:

  • 你不需要申请,不需要授权,不需要身份;

  • 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交易,任何节点都可以验证它的合法性;

  • 账本由工作量证明机制驱动,一经写入,历史就不可篡改;

  • 没有「管理员」,没有「后门」,没有「例外」。

去中心化,在这里,不是「很多人一起维护」的意思,而是根本没有哪个人有特权维护。#p#分页标题#e#

这种结构催生了比特币最核心的三大原则:

  • 不可篡改性(Immutability):一旦写入账本,永不更改;

  • 抗审查性(Censorship Resistance):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你交易;

  • 无需许可性(Permissionless):人人天然拥有使用权,无需批准。

这三大原则,并非写在白皮书上供人传阅的道德宣言,它们被编码进协议,被验证在运行,被信奉成共识,最终被升华成了一种抵抗权力干预的精神灯塔。

所以对于许多比特币信徒而言,去中心化早已不是某种工程机制,而是值得用波动换取、为自由放弃便利、甚至愿意冒存亡风险守护的信念。

他们相信:

一套不被任何人控制的账本,比一个谁都说得通的妥协世界更值得信任。

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

因为一旦你承认「某些情况例外」,比如冻结一个高危地址、修改一段历史记录、配合一次监管需求,那么比特币的神圣不可侵犯,就从「绝对规则」变成了「共识协商」。

也就是说,去中心化就不再是信仰,而只是一种「策略」。

而量子计算机的到来,正是这个信仰系统的第一场真实考验。

它不是在挑战技术,而是在挑战人心: 当系统真的面临生死时,你是否还愿意选择不干预?

这不再是关于节点如何同步,而是关于人类能否在危机中,依然坚守「不可触碰」的底线。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