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KOL 为“KOL 轮”维权,熊市里已经没有赢家

2025-03-05 18:07:59

撰文:深潮 TechFlow

总统画门、名人发币、多空双爆、AI哑火... 年初至今的加密市场,这里面随便哪个单拎一个出来都够广大韭菜们喝一壶。

作为资深韭菜,这几壶也很难不喝 --- 拿不到足够的信息、听风就是雨、交易没有纪律性等等弱点,在 Scam Season 和熊市里更容易被无限放大,亏钱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但受伤的,还不止韭菜。

当市场向下,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或许都不会是赢家,这其中甚至也包括KOL们。

一直被大家视为和项目方站在同一个收割阵线上的 KOL ,在这轮牛熊交替中也开始亏钱和叫苦不迭了;

而让他们成为"大号韭菜"的,来自那个你曾没机会触碰、现在却变成了烫手山芋的东西:

KOL轮。

KOL轮,从双赢工具到多输陷阱

熊市多撕逼和维权,但没想到 KOL 们也要开始自我维权了。

ChainDoctor 在2025年3月4日发出一声叹息:“你们不要羡慕KOL轮,去年投了十多个KOL轮,全部亏钱。大部分连币都没有发,直接没了。”

或许 KOL 的亏损接受能力高于韭菜,但这改变不了他们也在亏钱的事实。

你当然可以将其视作一种表演和卖惨,但更多KOL们的不吐不快则在变相证明,他们是真的也被坑了。

这则帖子发出来之后,加密中文社区的各路 KOL 大佬们,在这几天开始了一场对 KOL 轮的集体批判和吐槽。比如 知名 KOL yuyue 就非常直接的怒斥:

“有些KOL轮是项目方打着付费推广的幌子,把接盘轮和高价筹币兜售给KOL,利用身边人的资源坑杀身边人获利……”

你或许还会怀疑 KOL 们亏钱的逻辑,但整个代币上市链条中,KOL实际上也处在生态下游。

整个链条通常包括:

种子轮(早期投资人如朋友和家人参与)、私募轮(面向风险投资人和战略伙伴)、KOL轮(项目方以折扣价卖给KOL换取推广)、公募轮(散户投资)以及交易所上市(代币上架交易)。

KOL轮通常在私募轮后出现,项目方通过低价或折扣价向KOL出售代币,KOL利用其在X、Telegram上的影响力推广项目,增加项目影响力。

在牛市中,KOL轮或许是共赢的利器。项目方通过KOL轮筹集资金,KOL靠代币成本价和二级差价赚钱,散户在市场行情好时或许也能分到一杯羹。

但在熊市里,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流动性枯竭,二级市场交易量萎缩,代币价格暴跌,项目方往往在早期套现跑路,而KOL却被锁仓代币——通常3到6个月的锁仓期让KOL无法及时抛售,代币价值归零。#p#分页标题#e#

在上述帖子中,你也能看到犀利的评论:

"现在的kol轮已经是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项目方融不到钱,不能从二级割,便从吃广告的kol 中下手,Kol等于出钱出力出人"。

这已经不是行情不好大家相互理解的被动阶段了,而是某些项目方甚至主动起了歹心,将 KOL 也视为退出流动性中的一环。

更为糟糕的是 KOL 们也面临着两头受气的局面:项目方知道KOL也清楚这种模式的风险,但仍利用KOL的贪婪或生存压力(流量变现需求)推动合作。KOL则寄希望于“搏一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而在另一头,散户对KOL的盲目信任减少,甚至出现“反向指标”现象(KOL推荐的项目被认为要跌)。KOL宣传效果下降,代币价格难以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自己的声誉受损。

如果不考虑割一波就走,谁不希望爱惜自己的羽毛带大家一起赚呢?

从双赢工具到多输陷阱,熊市里大多数站在价值链下游的人中,或许已经没有了赢家。

Agency,掮客的职业素养

你可能不知道,加密市场的KOL轮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Agency(代理机构)。

简单来说,他们的职责是承担项目方的推广需求,帮助寻找市场上合适的 KOL 进行推广。

但 Agency 的职责,远不止牵线搭桥那么简单。他们要平衡项目方的利益——希望以最低成本吸引最大流量,和KOL的诉求——希望通过推广获得稳定收益,保本甚至盈利。

比如Agency 的代表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