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最新洞察:AI 产品首发 48 小时内不引爆社交网络,就等于宣判死亡

2025-06-30 10:14:00

来源:Andreessen Horowitz

编译:Xinyi Fan,Z Finance

在今天这个刷新频率决定生死的AI时代,分发早已不只是增长策略的一部分,而是产品成败的核心变量。基础模型和底层工具的更新频率几乎以周计,产品迭代窗口被压缩到极致,用户注意力高度碎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护城河”正在消失,速度与势能正在取而代之——谁能第一时间占领用户的心智高地,谁就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

a16z的新一期节目聚焦这一正在重塑AI创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嘉宾是 Lovable联合创始人 Anton Osika——一位在AI产品出海与社交分发领域迅速成名的操盘手。他所主导的 Lovable 在上线两个月内实现千万美元年收入,并非因为模型本身有何神奇突破,而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先声夺人”的力量。在AI领域,哪怕你拥有再强的技术,如果无法以一个有爆点、有话题度的方式让用户第一时间看到并理解你的产品优势,就可能被更擅长分发的竞品瞬间淹没。

Osika指出,AI创业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本质改变。在过去,创业者可以花数月打磨产品、优化用户体验,然后再寻求分发策略;而现在,一款产品如果在前48小时没有形成社交扩散,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被判了“隐形死刑”。今天的AI初创公司面对的挑战不是“我能不能做出来”,而是“我能不能迅速打响、持续飞升”。技术差异在大模型的同质化趋势下变得越来越微弱,而分发效率、话题爆发、用户情绪调动才是决定产品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节目还将进一步探讨Anton所践行的一种新范式:通过公开构建、直播demo、发起社交挑战,快速制造品牌叙事和用户参与感;通过圈内影响者的早期介入,建立产品口碑和原生文化;通过联动其他AI工具形成协作型“Starter Pack”,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分发协同。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它们不依赖庞大的市场预算,也不需要过度依靠渠道资源,而是在社交网络的规则之下,最大化放大每一次产品迭代的传播效应。

在这个“你不分发就等于没做”的AI周期里,Anton Osika与Lovable所代表的打法,或许正是AI公司穿越云层、打造势能型护城河的关键路径。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别人模仿不了的技术壁垒,而是别人跟不上的速度与结构性认知差。

早起分发至关重要

在消费级AI领域,如何构建护城河?很抱歉地说,现在根本没有护城河。这个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基础模型和底层基础设施几乎每个月都在变动,新的更新几乎每周推出!在这种动态环境下,已经几乎不可能像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缓慢而有条理地构建产品了。此时此刻,最关键的是速度:你能多快推出产品、多快获取用户关注、多快占领用户心智。#p#分页标题#e#

每家初创公司都希望产品能够走红。但如今这比以往更难:AI产品发布的数量巨大、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社交算法变化莫测,再加上底层模型趋于同质化,要实现真正的爆发式增长变得越来越难。

传统的分发策略和增长手段(即使对生产力工具或面向专业消费者的有用产品)也不再那么奏效了。说得直接一点,用我同事Andrew Chen的话说:现在所有的营销渠道都不好用。付费拉新和SEO也许还能带来一时的用户增长,但在消费级AI中,它们很难带来持续的用户留存。你必须打破常规。

为了向创始人解释当前的行业动态,我用了一种稍显“怪异”的比喻:现在创办一家AI公司,就像是把一只鸽子抛向天空,然后祈祷它能飞起来。

如今成群的AI初创公司就像鸽群一起振翅高飞,它们努力加速、试图升高,以免耗尽动力、从空中坠落。这些公司一个接一个地被“发射”到空中,经常构建相似的产品,有时甚至使用同一个底层模型。有的鸽子刚飞起就掉下来;有的能飞到一定高度后停滞不前,增速减缓、最终精疲力竭,可能选择软着陆(比如被收购,或者悄悄转型)。但极少数几只会直冲云霄,穿破云层,不断上升,把其他鸽子远远甩在身后。

它们成为了主流认知的一部分,占据了用户的心智高地。

不过,即便你已经飞上云端,在AI行业,你仍必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