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a16z 创始人 Chris Dixon:人工智能与加密技术的交汇

2025-02-28 17:04:42

作者:a16z

编译:CaptainZ

欢迎体验由 a16z 呈现的 Web3 特别篇。本期节目聚焦人工智能(AI)与加密技术(Crypto)的交融,我们邀请到了 a16z Crypto 的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以及 a16z 成长基金的合伙人戴维·乔治(David George)。

他们将深入探讨互联网经济模式的缺陷、创作者的新机遇、大型平台变迁的深远影响等话题。

本期内容源于 a16z「AI 革命对话系列」的跨界合作,正值克里斯·迪克森畅销书《读写拥有》(Read Write Own)平装版付梓之际,更显意义非凡。更多信息请参阅节目说明中的链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节目内容不构成税务、商业、法律或投资建议。请访问 a16z.com/disclosures 查看更多重要信息,包括我们的投资清单。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主持人:克里斯,感谢你参加我们的节目,很高兴能和你一起交流。你目前主要专注于加密技术领域,能否谈谈你对 AI 与加密技术交互的总体看法?

克里斯·迪克森:

当然,很高兴能来这里。我一直认为,技术浪潮往往成对或成组出现,就像过去 15 年里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它们彼此强化。移动互联网将计算设备普及到数十亿人手中,社交网络则成为吸引用户的杀手级应用,而云计算提供了这一切的基础设施。这三者缺一不可。我记得当时还有人争论哪个更重要,结果证明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现在,我认为 AI、加密技术和新型硬件(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虚拟现实设备等)正构成新一轮技术浪潮的三大支柱,它们同样会相互促进。加密技术——这也是我书中讨论的重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服务架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构建网络的新范式,具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特性。我认为这对许多领域都大有裨益。

很多人把加密技术简单等同于比特币或迷因币,但在我和业内许多聪明人看来,这远非其本质。AI 与加密技术的交汇有多种形式。首先,一个浅显的结合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方向:利用这种新架构来构建 AI 系统。例如,当前 AI 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未来 AI 是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还是由更广泛的社区掌控?这涉及到开源的问题。我惊讶地发现,过去十年 AI 领域从完全开放(论文公开、代码共享)变得越来越封闭。大公司以「安全」为由将技术锁住,但我认为这更多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而不是真正的安全需要。

幸运的是,仍有一些开源模型,如 LLaMA、Flux 和 Mistral 等,但它们的开源程度仍让人担忧。模型权重不完全公开,数据管道不透明,能否真正复制这些模型令人怀疑。而且这些开源项目往往依赖单一公司支持,随时可能因策略调整而关闭。因此,我们投资了一些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服务栈,旨在为 AI 提供去中心化的开源基础设施。比如 Jensen 项目,它通过众包方式构建计算层,类似 Airbnb 的模式:初创公司可以将计算任务提交给网络,由拥有闲置计算资源的人提供支持,区块链则负责管理供需匹配和经济账本。#p#分页标题#e#

另一个例子是 Story Protocol,它重新定义了知识产权的注册方式。你可以创作一幅图像、一段视频或一首音乐,通过区块链记录其版权和使用条款。这些条款基于现有版权法设计,具有国际适用性。你可以设定规则,比如「允许改编和衍生创作,但需支付我 10% 的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开放市场,取代了传统需要逐一谈判的商业模式。目前,只有大公司如 Open AI 能与 Shutterstock 达成亿元交易,而小创作者往往要么被盗用,要么无人问津。Story Protocol 则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这是区块链世界的常见主题,也是我书中专门论述的概念。它类似于开源软件的成功之道——无数人贡献小块代码,最终拼凑成强大的系统。Linux 从 90 年代的 0% 市场份额增长到如今的 90%,靠的就是这种力量。Story Protocol 也一样,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创造一个角色,另一个人加入新元素,再有人进行混搭,最终形成一个超级英雄宇宙。只要收益按约定回流,创作者的激励就得以保障。这种模式既拥抱新技术,又为创作者提供了经济模型,是 AI 与加密技术结合中最令我兴奋的部分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链接: - 链补手